第145章 工农两开花
刘飞看着报表,习惯性地建议:
“建国,这20%的冗余,我看可以压一压?
省下人力物力,投入到研发或者新项目准备上?”
作为后勤保障局长,刘飞对资源的精打细算几乎成了本能。
党建国站在车间二楼的观察窗前,目光扫过下方有序运转的组装线。
焊锡的微光、传送带的轻鸣、工人们专注的神情,构成一幅令他安心的画面。
他沉吟片刻,手指在窗框上轻轻敲击,最终下了决断:
“压一半,保留10%的冗余。”
他转过头,对刘飞露出一个意味深长的笑容:
“老刘,咱们刚挨完‘大逼兜子’才多久?这订单来得有多猛,你忘了?
谁知道明天会不会又来个‘爆单’?
有这点冗余在手,心里才不慌。
这叫……战略缓冲。”
经历过广交会的疯狂和后续的惊涛骇浪,党建国可算是知道了市场的不确定性!
这点冗余成本,是值得付出的“保险费”。
视线转向基地另一侧的农业区,景象与工业车间的整洁高效截然不同,却同样充满生机。
大片土地依旧被绿油油的土豆苗覆盖。
选择土豆作为主力,党建国和农业专家们也是无奈之举。
它虽口感单一,难以担当主粮重任,
但其相对可观(在贫瘠土地上)的产量,在化肥工业尚不发达、土地肥力极其珍贵的当下,
是性价比最高的选择。
红薯?高产的优势令人心动,但“伤地”的致命缺点让所有人望而却步。
“现在这点家底,地力要是耗尽了,拿什么补?靠口号吗?”
一位老专家的话代表了普遍忧虑。
土地,是农业的命根子,伤不起。
不过,曙光已现。
外贸部终于兑现了承诺,9月底前将提供100吨进口塑料布!
这个消息让农业组沸腾了。
几位蹲点在基地的农大教授,眼镜片后闪着兴奋的光,正伏案疾书。
计算着、争论着如何用这批宝贵的“透明黄金”规划出1000亩的蔬菜大棚。
冬日里能吃到新鲜蔬菜的憧憬,以及其带来的经济效益和改善民生的可能,让每个人都干劲十足。
养殖区更是热闹非凡。
赵有才管理的养猪场规模已突破700头大关。
有了充裕的资金支持,这位曾经的自诩为“猪倌”的后勤主任,如今腰杆也硬了。
采购范围不再局限于京郊,足迹甚至延伸到了白洋淀一带,就为了淘到更多优质种猪。
更可喜的是,基地自繁体系开始发力,每个月都有5-8头母猪进入分娩期,稳定带来20头以上的新生仔猪。
赵有才盘算着,再过几个月,月增仔猪达到50头的目标指日可待。
届时,种群将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规模,足以支撑后续的滚动发展——
前提是,饲料能跟上!
“饲料!”
赵有才挠着头,这是他眼下最大的心病。
城市里?
“泔水”在这个粮食金贵的年代近乎天方夜谭,每一粒米都进了人的肚子。
农村的庄稼秸秆?
早已被民工处用蜂窝煤(现在这玩意在农村是硬通货,比钱更实用)近乎“扫荡”式地换购一空。
这些秸秆,农民原本是拿来糊墙、苫屋顶或喂牲口的。
困境逼出了智慧。
赵有才充分发挥了他的“地头蛇”本事和人脉。
农大教授一句“小鱼小虾、骨粉富含营养,猪吃了长膘快”的提示,被他牢牢记在心里。
他托关系、找门路,硬是联系上了津门港的渔业队。
人家不要的杂鱼小虾、腌鱼剩下的内脏下水,被他当宝贝一样花钱买下,运回来晾晒、磨粉。
他还盯上了城里收破烂的,专门收购各种废弃骨头,同样磨成骨粉。
这些散发着海腥味和钙质气息的“土法添加剂”,混合着有限的粮食和大量粉碎的秸秆,构成了民工处养猪场独特的“高性价比营养餐”。
虽然味道不怎么样,但猪儿们吃得欢实,长势喜人。
养鸡场则走得更为稳健,目前以
【当前章节不完整……】
【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……】
【www.121xs.xyz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