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60章 内卷
那些卖得比较晚,还没决定把蔬菜卖给谁的菜农们,就立马学乖了,他们对外来的商人一律是收现金,概不赊账!
想收我家的菜可以,拿钱来,一手交钱一手交货!
但这些商人们都没钱,收不起这些菜,像陈松那样有钱的大老板能有几个啊?
他们本来就是抱着空手套白狼的想法来收菜的,想像陈松那样把菜卖出去之后再付款。
他们看到菜农们非要收到钱才肯卖菜,只能悻悻地离开了,白跑一趟!
当然,并非所有的商人都是骗子。
有些人行动得比较早,用赊账的方式从菜农手里搞到了菜,等卖掉之后就回来把钱付清了,从中小赚一笔。
他们没有陈松那么大的能量,可以吞吐那么多的货物,所以赚到的钱跟陈松根本没法比。
即便如此,菜农们心里也是一阵后怕,他们这次没卷钱跑路,谁知道下一次会不会卷钱跑路啊?
想来想去,还是觉得心里不稳妥,决定下次还是把蔬菜卖给陈松吧。
罗马不是一天就建成的,信任也不是那么容易就建立起来的,这需要长年累月的相处。
尤其是第三波蔬菜的时候,由于价格和露天蔬菜一样,那些商人看到无利可图,就谁也不来收菜了。
菜农们眼看着蔬菜快要烂在自己手里,却无计可施,急得如同热锅上的蚂蚁。
最后还是陈松的团队出面,帮他们把蔬菜运出去并卖掉,让他们虽然没挣太多钱,但至少是保本了。
从那以后,他们对陈松的感激之情就如同滔滔江水,一发而不可收拾,暗自决定以后就只把菜卖给陈松,别人谁来都不给面子!
其实陈松的团队也知道,这第三波蔬菜没什么利润,不值得费那么大劲去倒腾。
所以他们原本也没打算出手,而是想让菜农们自己想办法把这些蔬菜消化掉。
他们就只想收冬天的大棚蔬菜,那个利润比较高。
后来还是李成才为了保住自己的政绩,主动找上陈松的团队,希望他们出手帮忙。
陈松团队为了维护陈松的形象,又考虑到李成才在第二波蔬菜的时候确实很尽心尽力,帮了很大忙,所以最终才决定出手,帮菜农们渡过这一难关。
但不论第二波还是第三波,其实大部分的人还是把蔬菜卖给了陈松。
因为他们有过一次交易了,知道陈松是个讲信用的人,而且又有官方的背书和担保,所以肯定稳妥,他们也觉得更靠谱,卖给陈松也更放心。
有的人家里甚至建起了第二个大棚,也种出了蔬菜,最后也一起卖给了陈松。
这才让陈松能在第二波蔬菜时赚到那么多钱。
如果他们非不把菜买给陈松,陈松也没办法。
因为虽然是官方倡导大家要跟陈松交易,但毕竟不能强买强卖不是?
第一波蔬菜是官方下达的命令,强制让大家只能把蔬菜卖给陈松,那是为了报答陈松指导大家种植大棚的恩情。
但也仅限于那一波。
恩情还完了,陈松也大赚了一笔,以后肯定是不能再强买强卖了。
但陈松在老百姓们心目中的信任度,却已经建立了起来!
这是其他任何一个商人都无法比拟的!
……
刘静突然想起一件事,说道:“对了!前段时间有很多外地人跑到咱们这里,偷偷学习大棚技术呢,这应该会对咱们造成很不好的影响吧?”
陈松点了点头。
这也在他的预料之中。
毕竟是明摆着赚钱的生意,谁不眼红啊?
大棚技术,其实说白了,并没有太高的科技含量。
如果有谁在流河县有亲戚,跑过来,去亲戚家的大棚里参观一圈,很快就能弄明白怎么回事了。
所以这个技术肯定是藏不住的,流传出去是早晚的事。
而这必然会造成恶性竞争,这个市场就会相当混乱!
不要怀疑国人内卷的实力,在任何时候都是能内卷起来的!
有一个比较好的办法,就是由官方出面,统一指定本地种什么菜,比如有的县城专门种黄瓜,有的县城专门种茄子,有的县城专门种西红柿……
大家把种类错开,还能打响知名度,形成品牌效应和规模效应。
以后全国的商
【当前章节不完整……】
【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……】
【www.121xs.xyz】